记者从6月16日召开的全省人社系统人才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从今年开始,江苏将用三年时间实施“十百千万”人才计划,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人才产业“双向奔赴”,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十百千万”人才计划包括:打响做实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等十大人才品牌,建成用好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百强载体,培育选拔卓越博士后、卓越技师等千名以上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万名以上高技术技能人才等。围绕计划实施,人社部门将聚力推进五个“百”工程,在人才招引、人才培养、人才公关、人才评价、人才服务等方面谋新招、出实招。
林宁 摄
(资料图片)
“百川归海”的人才招引工程
加大高校毕业生留苏来苏力度。加强对吸纳毕业生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政策支持,顶格落实并直补快办社保降费、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各地毕业生落户政策以及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人才政策的一体联动,实行就业参保登记与医保、公积金等业务并联办理,解决好毕业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岗位留人,积极筹岗拓岗,开发不少于10万个政策性岗位,协同市场化机构筹集发布不少于10万个月薪在6000元以上的高质量社会化岗位,全方位募集不少于10万个科研类、管理类、社会服务类就业见习岗位,多渠道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
强化服务留人,与教育部门共享毕业生实名数据信息,压紧压实学习地、户籍地、常住地就业管理服务责任,推广应用“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和“苏心聘”手机APP,建好用好30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推动“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精准进校园、进社区、进园区,重点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实名跟踪帮扶。
“百花齐放”的人才培养工程
让博士后“聚”起来。支持高校与先进制造业集群龙头企业探索共建博士后创新联合体,促进高校博士毕业生向企业流动。瞄准国家和省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创载体,积极争取博士后独立招收权,面向海内外支持引进一批双创博士。
让工程师“强”起来。借鉴东南大学试点经验,打造更多“卓越工程师学院”,搭建“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平台;会同省发改委、工信厅创新实施先进制造业卓越工程师培育项目,精准培养先进制造业集群所需的顶级人才;面向重点产业集群,分门别类建立省级首席工程师资源库,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设立企业工程师工作站,推动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共建共享。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让技能人才“多”起来。探索在设区市建设技能型社会试点,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技能型企业,将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纳入各地人才引进目录。建设全省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服务和信用管理云平台,提高先进制造业职业(工种)培训补贴标准。面向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力争到“十四五”时期末,全省技能人才总量稳定在1450万人以上,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总量稳定在500万人以上,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
“百计千谋”的人才攻关工程
创新团队协同攻关。围绕重大战略需求,针对产业链技术链“卡脖子”环节,引导保障各类人才承担关键共性攻关任务,探索“工程师+技师”团队合作模式,融合技术技能资源优势,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鼓励支持江苏工匠、首席技师、技能大师等优秀高技能人才,开发技能训练示教课程,领办“专精特新”技能大师工作室,聚焦绝招、绝技、绝活,在生产一线培养能工巧匠。
创新载体协同攻关。用好634个省部共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国家级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优秀示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各类部省级优秀人才载体,发挥好平台载体在项目申报、创业培训、市场推广、产业对接、投融资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集聚创新人才,组织技术攻关,推动成果转化。
创新机制协同攻关。建立全省统筹管理、动态流转、一人一议的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设立动态“编制”,精准支持“卡脖子”攻关联合体牵头企业、新型科研机构以及事业编制已满的高校院所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需求,策应重大任务所需人才清单、任务清单,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人才,高效组建攻关团队。
“百舸争流”的人才评价工程
加快建立以创新成果、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识别、评价、使用人才,允许“揭榜挂帅”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建立龙头企业评价与政府职称评价互认机制。探索完善人才评价退出机制,开展高校院所职称评价效果专项检查。推动职称专业设置、评价标准、评价资源开发与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发展相适应,研究制定新兴职业职称评价标准。加大对头部企业和实体经济放权赋能,面向重点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稳步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
完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支持企业推行“车间+考场”互动评价模式,指导企业依据职工工作业绩、技艺革新、传技带徒等技能贡献,破格晋升或直接认定相应职业技能等级。支持各地围绕新业态、劳务品牌、地方特色产业等,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
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建立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培训格局,依托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面向技工院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探索在技师学院设置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组建科研和技术创新团队,提升关键技术技能攻关能力。研究制定新兴职业、新兴领域贯通办法。
“百分满意就在身边”的人才服务工程
以全省实名就业参保人群为基础,以身份证件号码为唯一代码开展数据对接、自动鉴别、智能分拣、归类入库,打造全省人才大数据库,摸清全省人才总量、结构类别、行业分布等“家底”。通过加强人才数据资源应用,做到凡能在线自动提取后台数据的,一律免于提交补充,精准锁定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及人群,通过政策找人实现免申即享。
重点采集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单位目录,力争实现分产业、分类别全覆盖。面向人力资源服务头部企业,采购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清单、重点专业求人倍率、产业对口优势高校目录、产业资深猎头库等关键信息,进一步深化产业人才地图分析应用。以地图区划为基础,对重点产业人才分布和重点企业分布进行点对点、群对群数据标注,对产业企业人才存量、层次、专业领域、供需结构信息进行全景式呈现,穿透分析产业人才结构现状、矛盾及紧缺指数。
目前全省持有实体社保卡人数9512万人,电子社保卡5150万人,日均用卡超过800万人次。江苏将利用社保卡丰富的应用功能和面广量大的线下读卡场景,逐步推动省、市人才卡业务互联互通,拓展线上线下便捷人才服务场景,为广大人才提供一卡通行的便捷高效服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标签: